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杨元昌
 http://yangyuanchang.artron.net/
 
  搜索:
 
城市里的守望者--“海派摄影”杂谈
 
发布时间: 2014-12-26 10:04:34
 
 

  海派摄影是近年来在上海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做为一个流派,海派摄影的艺术主张和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摄影界对此也民说法各异,那么,做为海派摄影的倡导者和实贱者们,他们是怎么想怎么看的?


  1994年12月8日,本期“红星茶座”在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举行,主题:海派摄影以及其它摄影界热点问题,光临茶座的摄影家及理论家有:朱钟华、董云章、杨元昌、陈海汶、陆元敏、周明、支抗、葛孝本等。《中国摄影报》记者马勇,以及来自山西的京蜀和云南的张晓梅也参加了讨论。


  陈海汶:这种很随便的,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自己想说的话,像在家里一样,这种方式我觉得对搞摄影的人是很需要的。刚才,杨元昌老师说了一句话,叫做“一言难尽”,今天在这么一个场面上,要面面俱到地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我感觉不知从哪一个方面谈起,我只感觉现在摄影的一个状况,昨天我拿到一本上海第四届国际影展的画册,翻了一下,我发现有一批人我在里面找不到名字,一些曾经很辉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像杨老师说的“一言难尽”。现在坚持拍片的也好,下海还未脱离摄影的也好,或者离开摄影队伍的也好,总觉得他们选择了一个方式,也就有他们的道理,有他们想说的话,这就需要交流……


  主持人:做为海派摄影的代表人物,您好象很少参加比赛,但作品依然有较大的影响,能不能谈谈您自己关于摄影的认识和想法。


  陈海汶:我觉得这里有一个个性和共性的问题,所谓共性呢,其实跟大家一样,拿起相机,喜欢摄影,用摄影的手段做为一个抗争,或者是一个出路,一个生存方式,这是共性,大家起步的时候都是这样。之后就是个性化,要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这里面有一个过程,情况也各不相同。


  主持人:您作品的主题好像是“为平民造像”。


  陈海汶:因为我本来就是平民嘛。


  主持人:您现在也开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


  陈海汶:也正因为我是平民,我才搞公司,如果我不是平民的话,我也不搞公司了,我也可能去拍风光,我也可能雇十几个挑夫挑着器材到黄山去搞所谓的风光照片去了。


  周明:我个人对于海派摄影好像基本处于一种疑惑状态,今天海派摄影的先趋们也在,也有搞理论的专家,当然更多的是创作者,我就觉得,上海这个“海派摄影”的提出,好像相对于中国摄影的总体情况,比较先锋,比较前卫一些,也是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探索性的摄影。那么,从现在的状况来说,“海派摄影”开始了以后,到现在是结束了呢?还是正在继续发展,或者又将有一个新的面貌再生,这就是我现在的一个疑惑。


  从我个人角度讲,我好像不太欣赏关于“海派摄影”这样一个界定,我认为摄影更多的是一种创作,或者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把它划成流派也好,变成某一种学术性的东西也好,我觉得对创作来说,可能是一种障碍,所以,从我来说,我始终既没有把自己的东西当成“海派摄影”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东西,因为我认为摄影只要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行,至于它是什么派也好,它将有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也好,我不太感兴趣,这问题留给外地的一些人或者搞理论的人来看,可能更客观一些。


  陆元敏:谈起海派摄影,我马上就想起一个画面:一个人西装革履走在田间小路上,阳光很温暖地照在他身上,好像“海派摄影”就是这么一种情调,我自己拍照片也就是这样,比较温和,追求这样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它比较注重“玩”--玩摄影,或者说是游戏、爱好,是没有什么功利的。


  这几年,上海的摄影与前几年比,好像不是很热烈,但我反倒觉得现在这种情况比较正常,摄影搞得很轰轰隆隆,大家都来搞,反倒不很正常。其实就应该象过去那样,搞摄影都是些比较有闲的阶层……


  主持人:您刚才说您的摄影是一种消遣,一种游戏,可是我们看您的作品还是有一种沉重的感觉,比如你那组“旧洋房里的上海人”,我想里面是否还有一种超出游戏的东西?


  周明:其实,陆元敏还是不太善于表达,但是他的片子很耐为寻味。你常常可以从中找出很多老上海人的生活轨迹,或者是他对摄影的一种理解,所以,我觉得他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成熟的问题,而是很老辣的问题。


  陈海汶:海派摄影,跟京派呀,西北群体呀,我的理解,就是做为一个现象,做为一个区域当中的一批摄影家的一个状态,一种群体个性化的一个体现的现象的分析,其实是理论家帮它下的定义,而这个定义,就像刚才周明说的,对摄影家本身来说没什么意义,但做为一个现象,它又是肯定存在的。


  比如我们,搞创作的时候,不会想得太多--什么我应该区别谁,或者很刻意地追求一种“海派”风格。当时“海派”之所以被提出来,我想就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点--创作风格与其它地区的摄影家有很大距离,又是以一个群体表现出来。所以理论家们就提出了“海派摄影”这个概念,我想做为当时的情况,提出来也还合理,因为我个人虽然无所谓,但做为上海的摄影群体确实有这么一个共同点,也比较说明问题。


  杨元昌:今天做为“茶座”,不要太局限于一个主题来谈,因为我们今天并不是来研讨什么叫“海派摄影”。还是多谈一些自己对摄影的认识,比如有些人喜欢表现一些外在的美的东西。这样大家就可以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对艺术的认识。


  当时刚开始拍片的时候,大家也是喜欢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后来又开始喜欢抓拍,通过抓拍这种手段,来表现自己的一种意念上的东西,可能又高级了一点,现在又发展了,比如陆元敏他们,已经开始注重更深层的东西了。


  关于“海派摄影”的提出,我想,一种艺术到了一定阶段不形成流派,好像也不现实,做为上海的摄影家们,大家志同道合地直到一起,艺术层次差不多,表现手段差不多,最后的艺术效果也差不多,把它们从理论上加以归纳,这样我想对艺术也没有什么坏处。


  “海派摄影”归纳起来,就是有一定区域性,一般表现的都是上海地区(也可以是其它地方),作者都是上海人,上海人有他上海人的个性,通过作品表现上海人的个性,再小范围,就是表现这批上海作者的个性。


  周明:最近看了一些北京拍的电视剧,我就发觉,北京这些艺术家们比较喜欢抱团,这样就能搞出一些有力度的东西,那么相反,上海很可惜,上海的摄影家们很松散,这个松散我不知道它是因为艺术上的个性的内向造成的,还是因为整个上海这个地域文化比较排斥共性而注重发挥个性造成的。虽然,也有“海派摄影”这一说法,但从整体上看,大家还是千奇百怪。


  当然,我不能说这种状态是好还是不好,但至少,现在上海的摄影状况可以说一年比一年萧条,许多曾经很有成绩的人也慢慢从摄影界消失了,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海派摄影应该怎么看。


  杨元昌:海派摄影实际上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有人这么提,没有任何目的地就这么搞起来。当然,海派摄影之所以后来没什么大的发展,我想这跟上海人的性格有关,不爱抱团,喜欢个自为政,不喜欢从一而终……


  董云章:首先,我认为研究海派摄影很有必要。大家都知道,摄影既是一种视觉语言,又是一种民族语言,那么这种民族语言如何体现呢,我认为它就是体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个地域中。我们说,摄影有世界性,也有民族性,研究民族性,也就是研究地域性。


  我认为海派摄影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一.可以从它的手法、风格、气质上进行考察;二.可以从经济文化背景上进行考察,经济文化越发达,它的社会生活也越丰富,它的文化结构也会是多层面的,所以,我觉得,海派摄影,首先一个特征就是它的风格多元化、手法多样化;另外,海派摄影既好像有一个群体,但上海人又不喜欢抱团,而是热衷于显示个性,所以这个群体实际上又不存在,因而更表现出结构的丰富,个性化的突出,所以,海派摄影丰富多彩,确实存在,但又很难界定。


  朱钟华:我认为,海派摄影严格地说,它不是一种通俗的摄影,它是一种少数人欣赏的摄影,因为它具有探索性,前卫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欣赏的摄影,完全为自己或朋友们拍,大家看看,开开心,因此它又是一种非功利的、非商业化的摄影。


  葛孝本:海派摄影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已经为许多人所接受,那么,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总有一定的渊源和文化背景。现在很多人把海派摄影局限城现在这批比较年轻的搞摄影的人,其实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尤其是海派摄影,是自然而然形成一种风格,那么许多老摄影家,甚至包括郎静山先生的早期作品算不算海派摄影,也说不准……


  说到现在的海派摄影,我认为它更需要的是发展,如果提倡百花齐放,仅仅是嘴上讲,实际没有作品出来,如果我们在展览会上看到的作品总是些老面孔,风格跨度不大的话,那么它就没有反映出摄影的百花齐放。


  朱钟华:葛孝本刚才的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去年我们上海搞了一个黑白摄影展,其中陆元敏有一组“旧洋房里的上海人”,这组照片被搞文学和现代艺术研究的一看,都拍手叫好,但我们一些搞摄影的最权威的人看了后,却说这么差的照片怎么也拿到展览会上来了,这种"片"我都会拍,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这组照片又被国外选中,外国朋友也说好。这组照片怎么好,好就好在它的平淡、自然、淡的没有什么主题,但却让人百看不厌。


  京蜀:现在”纪实摄影“炒得很热,我想问一下,关于”纪实摄影“与”海派摄影“的关系,你们怎么看待二者?


  周明:纪实摄影跟地域性的摄影流派比,比如海派摄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应该分开来看。纪实摄影不管什么地方,只要你是这种目的,或者属于这种范畴,那么你就是纪实摄影。


  “海派摄影”它首先有一个内容,一个形式,还有一个摄影者本身,是三位一体。正因为如此,所以也就可以这样认为,他即使去云南拍,他拍的东西仍然有他上海人的特征。


  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海派”。实际上,大家也都看到,关于海派摄影之所以这样议论纷纷,没有定义,大家的认识也很模糊,正说明了海派摄影并不成熟。


  主持人:关于摄影家“下海”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呢?


  周明:我,包括海汶,我们许多人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么多摄影家都要下海,是不是就是为了这几个“钱”,我看也不是那么简单。


  从我个人来讲,我也在做点小生意,摄影也基本停了一年多,我非常痛苦,我在摄影圈里从来不提我生意上的事,反过来,我在生意圈里,又从不提摄影的事,我人格分裂了,变成了两半,这两半只有我做梦的时候才能合到一起,醒来它又分开,没有办法。


  主持人:“海派”的摄影家一般不参加比赛,好像非功利性也是“海派”一个很主要的特色。


  葛孝本:非功利性并不是海派摄影的一个特点,它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一但为市场所承认,那么它必然要带上功利性。


  主持人:海派摄影家们是不是也在考虑怎样使自己的作品走进市场?


  葛孝本:用摄影本身赚钱,或者所谓换来摄影应有的价值,我认为在中国还不太可能性,因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市场还不健全,不完整,而相对于摄影的市场就更小了。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